近年來,關于醫生被患者傷害、醫患關系緊張的新聞頻頻出現。在這背后,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浮出水面——過度醫療。
在一些患者眼中,去醫院不再只是治病,而是一次對錢包和身體的雙重考驗。明明只是小病,卻被安排一堆檢查;明明不需要手術,卻被告知必須“馬上處理”;明明可以保守治療,卻要高價用藥、頻繁輸液……這些現象正在逐漸侵蝕人們對醫療的信任。
一、什么是過度醫療?
所謂“過度醫療”,是指醫生或醫院出于經濟利益或其他非醫學目的,為患者提供超出實際需要的檢查、藥物或手術等醫療服務。這種行為不僅浪費醫療資源,還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身心傷害。
真實案例:喉嚨痛花了2400元
在北京工作的張先生因喉嚨痛前往三甲醫院就診,醫生安排了抽血、CT、胸片等多項檢查,費用高達2400多元。最終診斷結果僅為“扁桃體發炎”。
實際上,這種情況只需進行基礎的血常規檢查即可判斷感染程度,費用通常不超過300元。張先生的經歷,正是典型的“過度醫療”。
二、誰在推動過度醫療?
很多人將責任完全歸咎于醫生,但事實上,過度醫療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:
2025-05-14 16:35:08
2025-05-14 16:19:03
2025-05-14 16:55:11
2025-05-14 16:25:52
2025-05-14 16:07:54
2025-05-14 15:15:29
2025-05-14 15:02:58
2025-05-14 15:30:00
2025-05-14 15:52:25
2025-05-14 15:07:43
2025-05-14 14:08:37
2025-05-14 14:22:30
2025-05-14 13:45:37
2025-05-14 11:37:23
2025-05-14 11:55:46
2025-05-14 12:01:12
2025-05-14 11:46:54
2025-05-14 11:14:59
2025-05-14 10:47:13
2025-05-14 10:58:32
2025-05-13 14:42:32
2025-05-13 14:19:27
2025-05-13 14:32:16
2025-05-13 13:48:01
2025-05-13 13:39:44